当前位置:首页新闻行业新闻

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打造蓝色青岛新区

来源:科技创新局    时间:2014-05-30

2013年,青岛高新区根据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要求,统筹"一区五园"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,以深化改革为动力,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创新体系建设,科技人文生态新城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轨道。全年,青岛高新区预计实现总收入1930亿元,实现工业总产值1553亿元。其中,2008年开始建设的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预计实现总收入228亿元,工业总产值90亿元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%;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90%和87%。


  一、科学谋划发展路径,推动整体工作实现跨越发展


  青岛高新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这一主题,坚持超前谋划、高点定位,学习借鉴美国硅谷、国内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,科学制订率先发展、跨越发展的目标和方向。


  一是研究确立"五位一体"的发展战略。即,突出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内涵特征,立足打造蓝色海洋经济区核心区和东北亚创新中心这一定位,大力实施产城一体、创新驱动、人才先导、金融助推、全球链接五大战略,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研发核心区、科技创业孵化加速区、技术转移转化实验区、创新人才富集区、科技金融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领航区六大功能区。


  二是推进空间和产业规划编制。完成《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》、《红岛及周边区域市级公共中心规划》、《商务商业设施专项规划》等16项编研,在中、东片区规划集工作、居住、服务、绿地于一体的11个功能组团,促进产业与城市形态高度融合;编制完成《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》,蓝色生物与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科技服务业等规划加快编制。


  二、全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,形成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合力


  青岛高新区积极探索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充分释放市场活力,将行政资源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,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。


  一是由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转型。按照"专门、专人、专注、专业"原则,组建6个推进办公室,按照产业组织的理念,整合政策、平台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,层层培育创新能力,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,通过政府的增值服务,打造价值链,招商引资成为产业组织的手段。今年已出台软件产业26条扶持政策、机器人产业8条扶持政策,各产业的组织和服务体系逐渐清晰。


  二是由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。围绕人才第一资源,坚持"政策引人才、平台聚人才、产业兴人才、环境留人才",把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。在政务服务环境上,将项目联审、招商引资政策、土地招拍挂"三会合一",实行"容缺受理、并联审批、压茬推进",建立运行全市首个重点项目电子监察系统;在生活环境上,首批400套人才公寓面向高端人才租售,青岛中学、青岛人民医院完成方案设计,与欧盟共同建设环保生态园区,加快城市功能、城市形态和城市品质升级。


  三是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。将原有的"规划、建设、融资、评估、运营、服务"6项工作,"掐掉中间、专注两端",管委会集中精力做好产业战略研究和产业组织、提供公共服务,由管理者向指导者、资源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型,引导市场力量共同建设高新区。由以往的单个项目的洽谈引入,转向与市场主体、市场平台的紧密合作,构建起政府资金引导、社会资本建设、专业公司招商运营、高端咨询机构评估、风险投资跟进的新模式。相继引进了清华科创慧谷、上海新生源、赛伯乐公司机器人技术联盟等专业平台"协同招商",极大提高了配置资源的效率,落地项目层次高、推进快、质量高。


  三、大力推进产业聚集、聚合、聚焦、聚变,形成彰显高新特色的1+3发展格局


  构建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、创业的保障,通过高效率的创新体系,使创新要素充分释放、高度融合,形成产业、资本、人才、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,是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使命。在具体工作中,青岛高新区按照"聚焦、聚集、聚合、聚变"的思路,不断完善园区的创新体系建设。


  一是聚集高端项目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,加快建设30平方公里青岛软件科技城,中国移动将投资36亿元建设互联网数据及新业务研发中心,IBM落户建设国内唯一的软件技术(青岛)创新中心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占地1000亩的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,安川机器人综合业务中心建设全球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机器人展示平台,筹建国内最大的3D打印产业研究院,青岛国家石墨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启动建设,中船重工签约建设海洋装备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,11个海洋装备研究机构即将入驻。生物与医药产业,引进国内最专业的生物医药运营商-上海新生源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,引进1.1类国家新药、美国斯坦福大学转化医学联合实验室等高端项目。


  二是聚合创新要素。加快研发服务平台建设,引进"中科系"、"中船系"中科院光电院、声学所、软件所、自动化所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、中船重工710所、388所,以及国家快速制造工程中心、清华大学产业研究院等11个科研机构设立研发基地,软件与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,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完成3个子平台建设;引进航天软件评测中心、世通国际检测中心、国际电子锁具检测中心等一批第三方检测平台,市级技术交易市场投入使用。加快孵化器建设,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竣工孵化器面积65.9万平米,在建孵化器48.1万平米,2016年孵化面积将达到200万平方米。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,设立了创投引导基金和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,组建总计7.1亿元的产业基金,引进10亿元规模的融资担保公司和首期1亿元的高创清控股权投资基金,引入1500万元青岛市天使资金,成立了金融超市,累计引进股权投资机构80家,基金规模达80亿元。打造人才特区,青岛蓝色人才港建成运营,评选出7个高端人才项目,给予2500万元资金扶持,累计引进院士6人,国家"千人计划"专家数量实现翻番,筹建"千人计划"青岛创业示范基地。实施国际链接战略,成功举办青岛-美国硅谷国际创新对话论坛,与牛津大学Isis公司合作开展国际技术转移,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获科技部认定, 中美(青岛)科技创新园正式获批建设,中以加速器、中日机器人研发园启动建设,与中俄、中芬、中新的科技合作加快推进,打造吸引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的国际开放环境。青岛高新区将派遣1/3的干部到美国硅谷轮训一个月,前两期23名干部已完成培训,以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打造类似硅谷的园区环境,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。


  三是聚焦高新产业。坚持蓝色、高端、新兴方向,跟踪最新产业前沿,调整打造新型"1+3"主导产业,即,突出发展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技术,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、蓝色生物医药和科技服务业。其中,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再次聚焦,发展机器人和海洋高端装备、3D打印等智能化制造。到2016年,软件产业载体达到300万平米,产值超过400亿元;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达到30家,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,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集群;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海洋特色的石墨烯产业园,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;建设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,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科技研发基地;生物医药孵化企业100家,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。


四是聚变产业优势。产业与信息产业,累计引进龙头项目23个,总投资229亿元,中星微电子项目研发出新一代CPU桥片,"中国芯"诞生高新区,青岛软件科技城初具规模。生物医药产业,累计引进重点项目31个,总投资34亿元,27个新药签约入孵,总投资160亿元、占地2平方公里的"青岛蓝湾药谷"正式开园。机器人产业,落户科捷等20个项目,获批智能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。科技服务业,新组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规划建设6个公共研发平台和国际科技商务平台,在建科技商务中心区45万平米,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体系,形成"政产学研金介贸媒"各种要素共同发力的局面。